8笔画的字适合取名字跟15笔画的字适合取名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8笔画的字适合取名字,以及15笔画的字适合取名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2023新生宝宝取名推荐:五行属木、属土的名字列举

今天给大家讲的剩余的五行属木、属土的名字,父母给孩子给孩子多是从五行开始的,五行缺土会带土字旁边的字。在这里,小编专门整理了带土字旁边女孩的名字,推荐给大家。让我们看看~

五行属土的字

{墨阳}mò,yáng

——墨字,是土字旁边的字,本义是黑色颜料,墨水,后延伸为思想细腻简单,才华横溢,博学好问,能力出众。

阳光,指太阳、阳光等意义,是第二声,读起来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很好听,很时尚,说明女孩活泼开朗,乐观向上。

{垭兰}yà,lán

——雅的边缘是土字旁边,五行属土,可以为女孩补充土属性,当然,尽量保证女孩喜欢用神也是土,第四声,名字响亮洋气。

兰花指兰花,兰草,在古代被称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在这里表明女孩的性格和君子一样高贵、时尚、优雅。

{培珺}péi,jùn

——具有培养意义的“培”字是部首为土的字,五行属土,寓意吉祥,指发奋图强,勇往直前。

君字是第四声,发音响亮,时尚前卫,是女孩命名的常用词,表示一种美玉,具有坚韧、圣洁、美丽的寓意。

{坷涵}kē,hán

——颠簸的文字是左右结构,土字旁边的文字,笔画只有8幅画,易于书写,有毅力、毅力、毅力。

汉字常用于表明女孩有涵养,修养好,知识渊博,行为得体,是升调,发音优雅好听,品味高。

{坤灵}kūn,líng

——坤字首为土,是土属性,很少用在女孩的名字上,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反而给人一种时尚、大气的意义。

灵字的节奏是阳平,叫起来温暖亲密,尽显女孩的气场和美丽,像仙女一样聪明优雅。

(景逸)-(静远)-(凯豫)-(坤成)

(坤灵)-(坤玲)-(坤真)-(兰彩)

(兰)-(兰)

(兰烟)-(鲁豫)-(弥远)-(培思)

(明艳)-(墨兰)-(墨阳)-(穆远)

(培)-(培)-(培)

(艾)-(艾)-(艾)

(艾欣)-(艾越)-(艾云)-(艾云)

(婉)-(婉曼)-(婉然)-(婉柔)

(维桑)

(城林)

(敦懿)-(恩)-(丰豫)-(风逸)

(高远)-(壮)-(壮)-(涵)

(安邦)-(安东)-(安格)-(安格)

(安怡)-(宾远)-(博远)-(超逸)

(锦怡)-(锦岚)-(环宇)-(徽音)

(培训)-(培训)-(齐)-()

(琴音)-(琴韵)-(青城)-(晴兰)

(汝城)

(婉)-(婉)-(婉)

(和怡)-(和怡)

(宏)-(宏)-(虹)-(宏远)

(厚坤)

(佳怡)-(家伟)-(嘉)-(嘉音)

五行属木的字

1、带有“木”部的字

  带有“木”部的字,其义多与树木有关,木性较明显,所以一般将这类字划分为木的五行,比如桃、桦、桂、林等。

  2、带有“艹”、“竹”部的字

  带有“艹”、“竹”部的字,其义多与草本植物、竹子及其制品有关,与木直接有关,所以五行也属木,这类字如草、芷、竿、篇等。

  3、带有“禾”、“米”部的字

  带有“禾”、“米”部的字,其义多与农作物或粮食有关,也与木直接有关,所以五行也属木,这类字如穗、稻、粱、稷、粒等。

4、带有“耒”、“车”部的字

带有“耒”、“车”部的字,其字义多与农事、农具和车辆有关,与木有关,所以五行也属木,这类字如耕、耘、轩、轴等。

  5、带有“衣”、“巾”、“纟”部首的字

  带有“衣”、“巾”、“纟”部首的字,大多与衣服、布、丝麻有关,因其主要为草木制品,与木有间接的关系,所以五行也属木,这类字如衫、袖、帛、丝、绸等。

女生名字

卉:

“卉”是花卉、花草的总称,五行属木,也有草木初生的意思。用作女孩子取名,是希望女孩子一生都快乐无忧的成长。有着小草般坚韧的性格,能够一直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用卉这个字来取名的女生,内心一定是温柔善良的。

欣:

“欣”取自诗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欣是欣喜、快乐、喜欢的意思,也有欣欣向荣、草木旺盛的意思。用作女孩子取名,是希望女孩子能有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希望女孩子的生活富裕、有积极向上心态。

艺:

艺是艺术、才艺的意思,五行属木。用艺字给女孩子取名,是希望女孩子可以多才多艺,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人。不仅仅能有好的才艺,更加希望女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名声。突出女孩子的气质、品性、样貌都是很好的。

芷:

芷是白芷,是一味中草药材,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芷给五行属木的女孩子取名。是希望女孩拥有独立、坚强的性格,就像药材一样,看似普通,却有不一样的内涵。是父母希望女孩子做一个有涵养、有内容的人,能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希望的人。

男生名字

(茂)

“茂”五行属性为字,适合男孩起名用字的查找。取自“风华正茂”,展现出男孩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出处《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使名字更有寓意内涵。

(楷)

“楷”有楷模、榜样之直译。源自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把某种事物当作榜样。用作男孩名字指有担当、为人十全十美,令众人赏识和钦佩。

(栋)

木为形,东为声。属性为木的字,本意是指屋子正中最高处的东西向横木,引申为担负重任的人或事物。诗句《国语·晋语》“天子,国之栋也。”延伸了此字的寓意内涵。用作男孩名字,彰显出男子汉有抱负、有志向的特点。

(栩)

“栩”为木名,栎的别名,形容生动传神的样子,出自成语“栩栩如生”。用作人名意指巧夺天工、别出心裁,即形容有创造力、多才多艺。同样是适合起名字的五行属木的字,可为男孩起名“栩泽”。

(家)

中国有句老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通过修炼自己的品行,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使家庭和睦,而后治理国家,而后天下才能太平。以“家”入名,可以勉励孩子自律,养成良好的品行,最终有所成就。

圣贤孔子曾经说过“不知命,不为君子”。知命就是指了解自己的弱点与优点,从而扬长避短,实现趋吉避凶。与之呼应而生的八字起名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孩子的五行中缺少哪种属性,那么,在给孩子起名时就使用对应属性的字来作为自己的名。

“永”字8法!8大基本笔画及例字合集!

天生五材,命之五行-五行说

阴阳、五行等学说和理论,在中国被广泛地应用在风水、中医等领域中。五行作为一种文化,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元素。而这五种元素之间又是相互滋生、依存、制约的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的历史渊源:五行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周武王和箕子之间的一段对话中。在那段对话里,他们不仅谈到了五行是什么:一日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还分别阐述了它们的作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日稼穑。以及它们各自的表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水往下走,滋润万物;火向上升,产生炎热;树木有曲有折;用金铸器,精益求精;土壤用来耕种,喂养百姓。

《尚书》为战国时代所著,人们由此可以推测,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五行说。人们不只清楚五行具体为何,还明白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滋生的道理。五行说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人已经意识到万物之间存在矛盾统一的联系,并能够通过认识事物自身的内部结构,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待世界。

很多人认为五行说不过是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迷信。且不提金、木、水、火、土是否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将偌大的大自然归结为这5个物质,明显是荒谬的。但是,这种看法却是对五行说的极大误解。五行说是关于自然运作规律的学说,也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意旨金属、树木、流水、烈火、土壤这五种物质。事实上,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是指五种气。古人将它们说成五种物质,不过是在运用形象的修辞方法罢了。

五行说中的金、木、水、火、土是以五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所产生的运动变化规律。其中,凡是具有生长、生发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归结为木;凡是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归结为火;凡是能够起承载、生化以及受纳作用的事物,都被归结为土;而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都被归结为金;归属为水的,则是那些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

五行说用这五种各异的物之间生克的关系来阐释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它们都是不断地相生相克,在运动中维持着这个世界的协调与平衡。五行之间的基本规律有两种:相乘相侮和相生相克。

所谓相乘相侮,就是指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侵袭、凌弱等不正常现象。相生相克则是指互相滋生、促进、助长,而同时又互相制约、克服和抑制。具体说来:钻木可以取火,所以木生火;火焚木而成灰,灰即为土,所以火生土;金在山中傍石而生,所以土生金;少阴之气熔金为水,所以金生水;水滋润草木繁盛,所以水生木。

至于五行的相克关系,在典籍《白虎通义》中有所解释:“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其中的“胜”即“克”的意思。

五行与中医:阴阳五行的道理蕴涵在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东方哲学的基础。中医作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受到了它的指导,阴阳五行的理论自古都是被巧妙地运用到医学的领域,通过它们之间互相生克的辩证关系,来解释和认识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同时也将用五行说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古人在观察人体时,最初是从单一的形体出发,但后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就不再以简单的脏器实体作为区分,而是试图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从很早时候就具备了高超的人体解剖技术。古代医学著作《难经》中就有对人体各个器官非常精当的描述,还有关于这些器官位置、大小、轻重等多方面情况的详细记录。可见当时的人对人体的观察极其仔细。但,人们并未就此满足,而是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意识到物质蕴涵着无限的可分性,并试图摸索出人体运转的规律。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古人最终将阴阳五行的理念和医学融为一体。

在阴阳五行的理念中,天为阳,在持续不断地运动着;地为阴,它长期处于安静的状态—地球本身的运动不为古人所觉。因此,人的身体也会与之相对应,一些器官“仿效”着天的活动,通过不断运动传输着物质和能量。另一些器官则像大地一样,宽厚安静,储藏着人的精气。古代的医学家,将这些和“天”的功能类似的人体器官统称为“六腑”,归属于“阳”。将那些和“地”的功能类似的器官统称为“五脏”,归属于“阴”。阴阳就这样和人的生理构造联系到一起。

古代的医学家进而又用阴阳五行的原理分析人体器官,即肝、心、脾、肺、肾的运行规律。

人体的肝色青,如同草木郁郁葱葱的春之色彩,又如同人生机勃勃的少年时代,所以肝属木。

人体的心色赤,是人体热能的源泉,如同万物繁茂的炎炎夏日,又如同人健壮有力,热情奔放的成年时代,所以心属火。人体的脾色黄,如同庄稼成熟,四处黄澄澄一片的长夏,又如同人事业有成,自强自立的壮年时代。所以脾属金。

人体的肺色白,如同一派萧瑟景象的秋天,又如同体弱色衰的老年时代,所以肺属水。

人体的肾色黑,如同昼短夜长,常为黑暗笼罩的冬日,又如同人生命垂垂欲绝的垂暮之年,所以肾属土。

在五行原理的影响下,人的生理机能和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时令巧妙配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因此,在中医的理念里,人的身体和大自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绝非单一的生物体,而是包含着自然之法,参照自然之法运行生息的“小宇宙”,是物质与精神紧密结合的生命体。

在很多人将中医定义为一种经验医学的时候,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贯彻让它走向了成熟,证明了中医辨证、哲学的色彩,也使中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成熟学科。

五行和生辰八字: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人体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它是一个小天地,蕴涵着无数的变化,就像天地万物一样,不但统摄于阴阳五行中,受到了宇宙中阴阳五行变化规律的约束,自身也同样存在着阴阳五行,并且时刻不停地按照五行规律发生变化。

人们试图用阴阳五行说来阐释无常的命运,而在古人看来,命运天定,要想拨开蒙在人类命运之上的迷雾,就需要将时间上溯至生命的起点。然而受制于有限的科技,人们又无法精确得知精子和卵子结合的确切时间。于是,人从母体中分娩出的时间便变得格外重要。

这个时间就是俗话说的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包括人降生时的年、月、日和时辰。在古代,人们使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卵、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相配产生六十甲子,每六十年算一个轮回。而如果用天干,地支记录人出生的年、月、时、日,刚好需要八个字。比如一个出生于公历1985年3月1日凌晨3点的人,他的生辰八字就是“乙丑、戊寅、已亥、丙寅”。其中乙丑代表他出生的年份,戊寅代表他出生的月,己亥是他出生的日,丙寅则是他出生的时间。

生辰八字里蕴含着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为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在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西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还以出生于1985年3月1日凌晨3点的人为例,如果将他的生辰八字用五行表示,就是“木土、土木、火水、火木”。可见他的命中土、木、火较多,水少,缺金。

古人认为,正如天地具五行而生生不息一样,人的命理也应五行俱全。但人们很难掌控自己出生的时辰,所以先天不完美的五行,就需要靠后天来补救。最常见的补救办法就是取名。因为姓名中也包含金、木、水、火、土。

只是具体到实际中,姓名的五行就比生辰中难算一些。因为姓名不仅涉及到名字的“字”,还涉及到名字的“音”和“义”,要综合考虑各种状况。一般而言,人们要通过计算字的笔画来确定字的五行,如果字的笔画尾数是1、2就认为该字属木,如果是3、4则属火,如果为5、6则属土,如果为7、8就属金,如果是9、0就属水。但是,遇到诸如“水”、“柳”这样五行很明显的字就会出现问题。水在五行里当然要属水,可水的笔画尾数却是4,如果按照数字推算法,就又属了火。同理,柳从造字上看属木,但其笔画的尾数却是9,从笔画上看又属了金。此外还有一些字,在字形上就很让人困惑,比如“灶”,既包含火又包含土。而就算数字推算法运用起来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在起名时人也不免会受到限制。人的姓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也很有可能和生辰八字相冲。人在起名时能充分发挥的只有“名”。这个名既要起得动听悦耳,意义深远,又被希望能化解生辰和姓氏上的不足。于是,在民间,起名就成了一门大学问,还有专门人士靠给人起名为生。

阴阳五行中所传递个人命理信息,要求“中和”才是最好的,也就是一种综合力量平衡,流通舒畅。如果可以达到这一状态,则表示其命运平安顺畅,吉祥如意。当然,阴阳五行“中和”也只是一种期盼而已。

五行与生死:五行说将天地万物汇为一体。在天空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着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面上,则对应着西方、东方、北方、南方、中央。而在人的生理上,对应的则是脾、肝、肺、心、肾。除此之外,还对应着人的品质的义、仁、智、礼、信。

天地人在五行说的世界里,相互联系,彼此呼应,在相生相克的规律下,维持着运动的平衡,互相滋生。

天地万物都处在五行的循环中,无时无刻不在做周而往复的运动,五行的变化难以捕捉,但总体上可分成旺、相、休、囚、死等五个状态。其中,旺即指“旺盛”、相则指“次旺”、休是“休然无事”之意,囚则指“衰落”,至于死不是指生命的终结,而是指“被彻底克制、生气杳无”。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和四季的变化联系紧密。春天,草木荣生,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天天气炎热,所以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秋季草木叶落一片萧瑟,所以金旺、水相、土体、火囚、木死。冬季天气寒冷,可天寒地冻之际又孕育新生,所以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要记住五行和旺、相、休、囚、死的关系,人们只要大胆地想象春、夏、秋、冬的四季特点。

一年有四季,一年又有十二个月。一个合格的命理师不仅要懂得五行在四季中的变化,还要看到五行在每个月中的变化。古人又将五行在十二个月中的生长、旺盛、停滞、消退、死亡的过程细分成寄生十二宫,即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典籍《三命通会》对这十二宫做了详尽的解释:

绝,寓意生命尚未成形,但是灵气已注入其中。胎,即受胎,类似于人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养,则是孕育,好比人在母亲的腹内成形。长生则象征生命萌发,犹如人降生于世。

沐浴,指万物初生,体态柔弱。冠带,指万物俊秀,如同英姿少年。临官,则象征人入仕途,前途无量。帝旺,则喻示生命的成熟,人的功成名就。

而衰,则指盛极而衰,人逐渐步入老年。病,则喻示年老之人,体衰病生。死,即生命的终结。墓,则是生命死后的归宿。

从绝到墓,五行所经历的十二个月就宛若人的一生。从阴阳五行里,人们即可看到古人对生命的感悟,万物从孕育出生,到衰退病死是谁也无法遏止的过程。而古人又用一个圆环将五行圈起,亦意味着死绝非绝对的终结—人死之后,躯体重回大地,大地又在其上孕育新的生命。古人用五行解释世界,无非是在讲述万物彼此相通,生命永不休止的哲学智慧。

处州及所辖县名究竟是怎么来的?

潮新闻 监制 范波 编辑 黄彦 本期撰文作者 王巧荣

处州,是丽水市域历史最悠久的州级政区。

因何在浙西南设置处州?处州及所辖十县经历了怎样的建置变迁?回溯处州(丽水)政区变迁史,我们将穿越历史时空,感知处州的千年文脉,感动先辈的筚路蓝缕,也唤起心中的乡愁记忆……

处州府境总图(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地图重绘)

处州:以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得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瓯江的中上游,浙西南的崇山峻岭和山间河谷,瓯越人在此繁衍生息。由于山川阻隔、地形闭塞,这片土地成为浙江最晚开发的地区之一。

这里先后是越国、闽中郡、东瓯国、会稽郡的辖境。西汉时期,闽越国攻击东瓯国,汉朝发兵救援,后迁徙4万多东瓯部众于江淮之间,致使东瓯故地人口骤减。因此到了东汉建安四年(199),丽水市域才出现第一个县级政区——松阳县。19年后,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南部地置遂昌县。松遂两县的设置,就像扎根的藤蔓,不断向大山深处开枝散叶,逐步形成后来的处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中原地区一些世家大族和百姓,纷纷举家南迁,浙西南山区成为一处重要的“避难所”,他们的到来也推动了当地的开发。松阳设县390年后,丽水市域出现了一次更高规格的政区设置——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置括苍县,以处士星见于分野为名设处州。处士星也称少微星,意为贤德之人才。可想而知,当年设处州,是希望这方土地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这个时期,处州管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4县,辖境包括今丽水、温州、台州市域范围,治括苍县,州治设在括苍山麓(今莲都区古城村),今丽水市域设州级政区始于此。隋开皇十二年(592),改处州为括州。隋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辖境不变。唐武德四年(621),改永嘉郡置括州,同年置括州总管府。唐武德七年(624),括州总管府改为都督府。唐贞观元年(627),废括州都督府。唐上元二年(675),分括州永嘉、安固2县置温州。可以说,从589年至675年的86年间,处州、括州是浙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政区等级最高、辖境范围最广。这是处州辖境的一段高光时刻。

此后,括州、处州陆续分置县级政区。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苍县及婺州永康县置缙云县。唐景云二年(711),分括苍县置青田县。唐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唐乾元元年(758),缙云郡复改称括州。唐乾元二年(759),分遂昌县、松阳县置龙泉县。唐大历十四年(779),避唐德宗李适(音:括)名讳,改括州为处州,改括苍县为丽水县。南宋庆元三年(1197),分龙泉县置庆元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处州为处州路。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改为处州府。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置云和县、宣平县,分青田县置景宁县。至此,奠定处州十县(丽水、松阳、遂昌、缙云、青田、龙泉、庆元、云和、景宁、宣平)政区格局,至清末,历时459年未变。处州也成为浙江省11个府中,辖县最多的府。

明清时期,处州府属温处道。1911年9月,处州光复,成立处州军政府,隶浙江军政府。1912年撤销处州府,由省直辖。1914年,处州十县隶属瓯海道。1916年撤销瓯海道,由省直辖。1917年复属瓯海道。1927年废瓯海道,由省直辖。1932年起设行政督察区,先后属第十一、第十二、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成立浙江省第七区专员公署(驻丽水县),辖8县;遂昌县、青田县分别划入第三区专员公署(衢州)、第五区专员公署(温州)。1949年10月,省第七区专员公署改称丽水区专员公署(简称丽水专区)。1952年1月,撤销丽水专区,所辖8县分别划入温州、金华、衢州专区。1963年5月,复设丽水专区,原辖县划归丽水专区,今丽水辖区行政版图确立。1968年11月,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8年9月,撤销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丽水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5月20日,撤丽水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地级丽水市,辖莲都、龙泉、青田、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松阳、景宁9个县(市、区)。

千百年来,处州(丽水)州县政区屡有变迁,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受国家时局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有时短短二三年便有调整,因此本文只作简略溯源,不便详述。

处州始置以来,先后用过处州、括州、永嘉、缙云、安南等州郡路府名,其中“处州”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州级政区名。由于后来地市级政区命名时,没有使用处州之名,这个古地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什么没有使用处州,没有确切的来源。坊间传闻认为处州“不好听”,其实这完全曲解了处州的文化内涵,是没有根据的。值得欣慰的是,至今丽水一些机构或市政设施还沿用“处州”,如处州中学、处州公园、处州大道等,可见“处州”在丽水人心中的分量。

隋永嘉郡等政区图

丽水:曾是处州的州郡路府治所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置括苍县,设处州。括苍县名源于括苍山,因山上多栝树而名。括字最早从木,后统一从手。丽水之名,最早见于唐初,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占据浙江期间所作的区域调整,分括苍县为括苍、丽水二县,这是“丽水”第一次以县名出现,县治设在碧湖资福。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被唐朝平定,唐武德八年(625)撤销丽水县,并入括苍县。

唐大历十四年(779),为避德宗名讳,改括州为处州,改括苍为丽水。丽水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丽阳山。《读史方舆纪要》载:“丽阳山,府北七里,山下有溪,丽水之名以此。”二是来自好溪。《元和郡县志》载:“丽水本名恶溪(好溪),以其湍流阻险,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以为县名。”

丽水位于处州区域中心,是出入浙闽赣、连接温台婺衢之要津。瓯江上游之水在此汇聚,是处州十县的物资集散中心,也是处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唐至明,由括苍县、丽水县先后分置缙云、青田、云和、宣平4县。1949年10月,丽水县为丽水区专员公署驻地。1950年4月,县府迁驻碧湖镇。1952年5月,县府迁返城关镇。1958年、1960年,云和、景宁两县先后并入。1961年6月,县府迁驻云和镇。1962年复置云和县,丽水县人民委员会迁返城关镇。1986年3月,撤丽水县,建县级丽水市。2000年5月撤地建市,丽水地名为地级丽水市所用,县名改为市辖莲都区。

莲都区名,是从808个社会征集地名中产生的。因丽水城“众山环簇,状如莲花”,雅称“莲城”。也因丽水历史上曾是处州的州郡路府治所,为“万山中一都会也”,故取“莲都”为丽水市辖区之名。

松古平原 兰雷伟 摄

松阳:处州建县历史最悠久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今台州)西南部置松阳县,县治在今古市镇。松阳县名由来,有多种说法:一是地处长松山之南(阳)。二是此地多松杨二木。三是县东南临大溪有松树,需81人合围,腹中空,可容30人坐。四是因县东南大阳及松树名。

唐武德四年(621),于松阳县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县并入松阳县。唐景云二年(711),分松阳县复置遂昌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改长松县为白龙县。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1952年1月,松阳县划入衢州专区。1955年3月,松阳县改属金华专区。1958年11月,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30日,恢复松阳县,属丽水地区。

松阳建县至今已有1824年,不仅是处州建县最早,也是浙江较早建县的地方。为什么松阳是丽水地区最早设置的县呢?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松古平原是丽水地区最大的产粮区,自古有“松阳熟,处州足”的说法,因此松阳成为丽水地区较早开发的地方,具备了建县的经济、人口等基础条件。二、外来开发途径首先进入松阳。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其《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认为,处州的设置与北来移民开发途径密切相关,开发处州不是来自瓯江下游的温州,而是来自钱塘江上游的衢州。北方移民从衢州、龙游向南迁徙,翻越仙霞岭,进入松阴溪,再沿溪而下。松阳建县后,向东而南发展,逐渐分出丽水、龙泉等县。由于地理阻隔,温台沿海与处州之间的“鸿沟”,直到隋唐以后才慢慢互相接近。因此,从政区建置的渊源来说,松阳是处州之“母县”。

遂昌:以平昌山而得名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8),孙权分太末县南部地(今龙游一带)置遂昌县。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改遂昌县为平昌县,因县治东15里的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而得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平昌县复改为遂昌县。隋开皇九年(589),罢遂昌县,属处州。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复置遂昌县。唐武德八年(625),遂昌县并入松阳县。唐景云二年(711),复置遂昌县。唐乾元二年(759),分松阳、遂昌县置龙泉县。明成化七年(1471),分遂昌八、九都,与金华、兰溪、龙游县部分地置汤溪县。1949年,遂昌县划属浙江省第三区专员公署(同年改称衢州专区)。1955年3月,遂昌县改属金华专区。1963年遂昌县划归丽水专区。

遂昌地处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岭山区,是钱塘江和瓯江的发源地、分水岭。这里四府接壤,八县相连,群山连绵,重峦叠嶂。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遂昌成为文化交融之地:好川文化遗址,记录了4000多年前钱瓯上游的文明印迹;春秋战国时期,东瓯国与姑蔑国在此交错辐射;明末清初,闽西赣南客家人迁入遂昌……

郡县治,天下安。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后,历朝历代对县域治理都极为重视。通过科举等选拔制度,将官吏派往各地任职,并考核其治理成效。在遂昌古代官吏中,汤显祖无疑是最知名的。他在遂昌任职5年,推行劝课农桑、重教兴学、轻刑宽狱等仁政举措,受到百姓爱戴。

由于遂昌的独特地理环境,1935年春,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开辟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建立了王村口苏维埃政府。这是土地革命时期在遂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政区建置,在浙西南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缙云:以缙云山而得名

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划括州括苍县东北部、婺州永康县南部置缙云县。因境内缙云山而得名。唐天宝元年(742),括州改为缙云郡,缙云县属缙云郡。唐乾元元年(758),缙云郡复改括州,缙云县属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改括州为处州,缙云县属处州。1939年6月,缙云县的湖中、龙门、润川、金峰、双峰等5乡划归新设置的磐安县。1952年1月,缙云县划入金华专区。1953年潘潭乡划入磐安县。1962年5月,缙云县溪港、陈岭、安岭3公社划归仙居县。1963年,缙云县划归丽水专区。

为加强治理效能,确保政令畅通,历朝历代都将“官道”建设与政区设置同步推动。在中国古代疆域版图上,大大小小的官道,就像毛细血管,连接起各级政区,发挥着地方治理、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军事防御等作用。

缙云位于处州的东北部,是连接处、婺、温、台四州的重要枢纽,也是浙南地区通往京城和内地的必经之地,具有承上启下、贯通南北的关键作用,区位十分重要。因此,千百年来,当地政府和沿途民众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官道及山道。其中,以括苍古道和苍岭古道最为重要。

括苍古道连接丽水和缙云,是温、处两府通向北方的主要通道,被称为“通京大道”。古道依山而建,沿途相隔一定距离便设有驿站、铺舍。政府负责建设养护,沿途地方乡绅也会牵头组织民众出钱出力,铺路建桥,并立碑表彰善举。

苍岭古道西起缙云壶镇,东至仙居,是处、婺、台三州之交通要道,史称“婺括孔道”。苍岭古道地势险要,是严防要地。1557年,明抗倭将领阮鹗率兵扼守苍岭,抵御来犯倭寇,倭寇败退。古道也是一条盐道,挑夫们将台州沿海熬制的食盐,一担一担地挑过苍岭,运往内地,俨然是浙南的“茶马古道”。

青田:以盛产青芝草而得名

唐景云二年(711),分括苍县置青田县。青田之名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有多种说法,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青田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二是历代史书载:太鹤山下田产青芝得名“青田”,别名“芝田”。县治设在青田山下。

明景泰三年(1452),分青田县鸣鹤乡和柔远乡仙上里等地,置景宁县。1948年7月,青田县南田、黄坛、西坑、三阳、岙里等5乡和万源乡一部分划归文成县(1946年12月,中华民国行政院核准划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设文成县,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谥号“文成”作县名)。同年永嘉县的温溪、贵岙、黄坦、霞嵊4乡和林福、界坑2乡一部分划归青田县。1949年青田县划属省第五区专员公署(同年改称温州专区)。1961年10月,西岙、上横2公社除上八奇生产队外划归永嘉县。1963年青田县划归丽水专区。

政区不仅是地理单元,也具有人文属性。在古代,一般以县级政区名作为籍贯,行使社会管理功能。同时,籍贯还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在社交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出门旅行、交往办事,必先自报籍贯:如南阳孔明、常山赵子龙。因此,籍贯成为一个地名符号,与每个人如影随形,并内化于心。

籍贯为何如此被重视呢?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还承载一个县域的历史、文化、民俗、价值观、生活习惯等大量信息。特别是在农业社会,百姓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人情交往过程中,与乡邻结成了互帮互助的地缘乡情。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表彰刘基的开国功绩,下旨给其家乡青田县减轻税赋。这个减赋故事,被青田百姓一直传颂,无形中增强了对县籍的认同。长久以来,当地形成了“亲帮亲,邻帮邻”的地域观念。青田侨胞漂洋过海,闯荡世界,靠的也是这种乡情。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籍贯已逐渐被淡化。但它依然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帮助人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从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青田侨胞不远万里,也要回国寻找自己的“根”。

龙泉:以欧冶子铸龙渊剑而得名

相传春秋时期,欧冶子于剑池湖铸龙渊剑,得名龙渊。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越州刺史独孤峻奏分松阳、遂昌县置龙泉县,县治设今龙泉市城区。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龙泉县为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剑川县复改为龙泉县。南宋庆元三年(1197),划龙泉县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1990年12月26日,撤销龙泉县,设立县级龙泉市。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处州十县好龙泉”的说法。这既有龙泉人对家乡的“偏爱”,也有外地人对龙泉的夸赞。以龙泉的历史文化底蕴,“好龙泉”实至名归:一、龙泉青瓷和宝剑举世闻名。宋元明三代,尤其是南宋之后,龙泉窑开始大量外销,成为世界性商品,为国家换回了巨额财富;龙泉宝剑是中华名剑,历史悠久,彰显锻制技艺的顶级水平。二、龙泉人文荟萃、文化遗产丰富。历史上涌现出何执中、何澹、叶绍翁等文化名人。宋朝一朝,龙泉出了248位进士,占处州同期进士总数的1/4。龙泉还保存较好的千年古城格局和风貌,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好龙泉”的知名度,也为后来的撤县设市“加分”。上世纪90年代初,龙泉作为山区县,在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在全省较早获批撤县设市,实属不易。据时任龙泉县委书记林华刚回忆,当时省地领导多次来龙泉调研指导,支持和鼓励龙泉撤县设市。时任省委书记铁瑛认为龙泉有自身优势:龙泉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过去就有“处州十县好龙泉”的说法;当时龙泉在丽水地区中发展较快。在多方努力下,从上报到批复,龙泉撤县设市只用了2年。

庆元百山祖 程昌福 摄

庆元:以皇帝年号而得名

南宋庆元三年(1197),划龙泉县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以庆元年号为名,县治设濛洲(今松源街道)。明洪武三年(1370),罢庆元县入龙泉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分龙泉县复置庆元县。1958年11月,撤销庆元县,并入龙泉县。1973年7月,分龙泉县复置庆元县。

庆元建县,不得不提建县功臣——胡紘(今松源街道坑西村人)。由于庆元“处浙东之极”(当时地属浙东路处州龙泉县),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时任工部侍郎胡紘与当朝宰相京镗为友,于是相商奏请朝廷建县。不久,以宋宁宗年号赐名“庆元”。可以想象,若没有胡紘的“近水楼台”,努力争取,庆元建县过程可能会更加漫长。

说来也巧,就在庆元置县的三年前(1194),升明州为庆元府(今宁波)。此后,两地长期同用“庆元”一名,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不过庆元县名沿用至今,而庆元府(路)名使用了170年后,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回明州府。

庆元地处浙闽边陲,县域的东南西三面凸入闽北,是距离省城、府城最远的县。且这里位居江浙之巅,是瓯江、闽江、赛江的分水岭,地形崎岖复杂。因此这里极易成为割据势力争夺的地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审知势力夺取吴越国龙泉县松源乡一半(今福建省松溪县、政和县部分乡镇),吴越国王钱镠派兵抵卫,守住松源乡另一半(今庆元大部)。

遥想当年,庆元远离政治中心,且县境大部分水系流向福建,朝廷为何要在此建县呢?应有两方面考量:一、开发途径以及人口流向、方言、习俗等主要来自吴越。这也是钱镠不远千里,派兵抗击闽国的原因。二、犬牙相入原则的运用。为维护中央集权,历代统治者一般会从方便治理的角度,按照山川形便原则,将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作为政区边界;又会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使政区边界与山脉、河流走向不完全吻合,以便控制偏远地区,防止割据势力坐大。

云和:以浮云、元和二乡名尾字而得名

明景泰三年(1452),兵部侍郎孙原贞以“辟远难治”为由,奏析丽水县浮云、元和2乡置云和县,兼取二乡名尾字而得名,县治在鲤鱼山南(今浮云街道)。

处州十县中,云和的建县历史以及人口、面积,均靠后位。但近年来对云和门前山、显圣湾、独山等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好川文化和夏商时期的遗存以及西周早期的墓葬,说明当时这里已有很高的生产技术水平。

政区变迁,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上个世纪,云和曾有两次较大的政区变迁。

一是云和作为临时省会。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的3年多时间,云和作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共计2万多人迁入云和县城工作生活。1942年8月3日,日寇向云和和松阳交界的方山岭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三天三夜,最终击退日寇,取得了“方山岭大捷”,成功保卫了临时省会云和,振奋了全省军民抗日信心。二是云和并入丽水县。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苏联援建的瓯江水电站计划上马(坝址位于青田县城西门,库区上游到云和小顺,淹没青田、丽水等县,移民13万人)。为了水电站建设,1958年5月,撤销云和县,并入丽水县。1961年6月,丽水县人民委员会迁驻云和镇。但是不久,中苏关系交恶,1962年3月,国家决定停建瓯江水电站。1962年6月,划丽水原云和、景宁2县辖地复置云和县。这个时期前后只有4年左右,但从这段政区调整中,人们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

景宁: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明景泰三年(1452),兵部侍郎孙原贞以“青田县西南五百余里,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奏分青田县柔远乡之仙上里、仙下里、连云里和鸣鹤乡之曳练里、真固里、在下里、在上里、升天东里、升天西里置景宁县,取“景泰缉宁”之义而得名,县治在今鹤溪街道。1960年1月,撤销景宁县,并入丽水县。1962年6月,划丽水原云和、景宁2县辖地复置云和县。

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我国第一个畲族区域自治地方,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当时,景宁并非中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为什么在景宁建立畲族自治县呢?主要有四方面因素:一、畲族迁入景宁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永泰二年(766),畲族祖先带领族人从福建罗源迁入景宁,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1953年8月,中央民族委员会派调查小组赴景宁县东弄村等畲族村进行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12月8日,中央统战部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少数民族。二、畲族人口占比高。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原景宁县域畲族人口16020人,占县域总人口的10.02%,畲族占比超过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福建省福安县(该县畲族人口近6万,占总人口9%)。三、畲族乡设置有基础。在设立自治县之前的1984年3月,设立漈头、外舍、张春、大均、郑坑、北溪6个畲族乡,具备了民族自治的乡级建置基础。四、恰逢1984年5月新颁《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天时”,加之景宁人民齐心的“地利、人和”,催生了景宁畲族自治县。

宣平:存续506年的古县

明景泰三年(1452),兵部侍郎孙原贞以“宣慈等乡远离丽水县治难以管理”为由,分丽水县之宣慈、应和2乡及懿德之北乡置宣平县,取“宣寇平定”之意而得名,县治鲍村(今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属处州府。

宣平位于处州北部,仙霞岭与括苍山的余脉会聚于此,宣平溪自北而南流入瓯江,滋润着两岸的河谷平原,盛产出中国三大名莲——宣莲。清顺治《宣平县志》序言盛赞宣平桃源气象:“途过曳岭,村落鸡犬,平旷衍夷,童叟牧樵,古朴敦质,大有桃源风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脉深厚。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宣平曾出了状元1名,进士33人,其中明嘉靖内阁首辅徐阶、清乾隆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最为有名。这里民风淳朴,待人好客,民间流传“宣平老实”的地方评价。民国《宣平县志》记载:“此地人民憨厚老实,和睦相处,不惧艰辛,吃苦耐劳,以俭为荣。”由于历史上宣平从丽水县分置,该地风俗、饮食、方言等与丽水颇为相似。

新中国成立后,宣平县境经历数次变迁。1952年1月,撤销丽水专区,宣平县划入衢州专区。1955年3月,撤销衢州专区,宣平县改属金华专区。1957年10月,宣平县登云乡大应等3个村划入金华县。1958年4月11日,撤销宣平县,并入武义县、丽水县,其中柳城、上坦两区16个乡镇划入武义县,曳岭区5个乡划归丽水县。1960年竹客公社塘后等4个大队划给遂昌县(今松阳县四都乡)。至此,这个存续506年的县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回溯处州千年历史,虽历经多次政区变迁,但总体保持了处州(丽水)政区格局。政区稳定,意味着奠定了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意味着能够更好地赓续文脉,留住乡愁。

当前,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丽水也正在加快建设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我们要从千年处州的政区沿革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讲好处州故事,助力市域发展,探寻共富密码,展现新时代丽水之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